2月25—26日,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为组长,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彭有冬为副组长的全国红树林保护修复调研组一行 8 人到广西考察。我编辑部编委兼专刊特邀主编、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作为专家,应邀全程陪同了广西片区的现场考察和座谈。
范航清研究员在考察现场向调研组介绍了红树林习性、影响分布的因素、人工造林、外来物种、反映了国家已有规划中红树林宜林滩涂定义与规模不科学问题,并向与会主要领导赠送了我编辑部于2018年8月公开发行的《广西科学》第4期。该期主推栏目为范航清研究员科研团队关于“广西红树林资源及其恢复与利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栏目在概述广西红树林资源情况,简要回顾广西红树林造林历史和科学研究历程,评估造林成效,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宜林滩涂潜在规模、红树林生态恢复类型划分理论问题、生态修复成本与收益问题,为学科发展和决策提供背景信息,为红树林生态恢复提供指导。其详实的研究数据和多年的实战经验总结,为国家相关调研工作提供了具体事例和政策建议,是本次调研决策的重要依据,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广西北部湾作为中国红树林的重要分布区及典型滨海湿地区域,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区域生态价值,为此,《广西科学》和《广西科学院学报》(以下简称两刊)自1993起便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建立合作,邀请范航清研究员担任编委和组稿专家[1],策划了多期红树林与滨海湿地相关的专栏、专刊,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影响广泛。其中,刊登于《广西科学》2017年第2期的“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2]构想,范航清研究员在全球首次提出高度实用的、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退塘还林技术路线。《广西科学》2017年第5期刊登的“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专刊”[3]中,范航清研究员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生态海堤”这一概念并完成了示范工程[4]。《广西科学》2018年第4期的主推栏目“广西红树林资源及其恢复与利用”[5],更是系统梳理了二十多年来广西红树林研究的重要成果,为系统开展红树林保生态恢复工作提供指导。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2018年起将湿地列为一类土地类型,红树林滨海湿地为二类土地类型,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此,编辑部整理了两刊近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6],对广西红树林保护研究成果以及滨海生态保护与研究情况作全面系统的展示,以便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阅览索引。(详见有关链接)
【有关链接】
[1] 《广西科学》编委及特邀主编 范航清简介【点击查看】
[2] 虾塘还林及其海洋农牧化构想【点击查看】
[3] 《广西科学》2017年第5期“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专刊”【点击查看】
[4] 生态海堤理念与实践【点击查看】
[5] 《广西科学》2018年第4期“广西红树林资源及其恢复与利用”【点击查看】
[6] 《广西科学》《广西科学院学报》“红树林与滨海生态”专题论文展【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