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 65020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2. Yunnan Key Laboratory for Integrative Conservation of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201,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贵州地处热带北缘与亚热带交汇区域,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孕育了很多区域特有的附生植物。2017年4月—2018年9月,在执行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过程中,笔者多次在贵州境内进行了植物调查,通过植物标本采集、照片拍摄,经查阅相关文献[1-14]和仔细对比标本,鉴定出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4个新记录分布类群(图 1)。现根据采集到的标本和相关文献予以报道,凭证标本保存在贵州省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
1 新记录种 1.1 南川金盏苣苔(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 Benth.) (图 1a)
Oreocharis nanchuanica (K.Y. Pan & Z.Y. Liu) M. Möller & A. Weber Phytotaxa. 23:23. 2011; Flora of China 18:265. 1998.Isometrum nanchuanicum K. Y. Pan & Z. Y. Liu in Acta Phytotax. Sin. 33:100. 1995.
标本:贵州省道真县,湿润石壁上,海拔780 m。2018年8月,杨加文YJW18035(贵州省植物园)。
分布:本种原记载产于重庆南川[1-4]。贵州省为新记录。说明了贵州北部与四川、重庆部分山区植物具相似植物地理区系成分,对于补充贵、川所在西南地区植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本种植株无地上茎,叶片正面灰色微柔毛,背面棕色微柔毛,叶柄及叶背有白粉,花冠紫色,花萼裂至基部,这些特征易区别于本属其他种类。该种曾置于之前的金盏苣苔属Isometrum Craib.,在花冠类型和大小方面也和其他种类明显不同,属亚热带石灰岩地区特有植物。
1.2 东川短檐苣苔(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 Benth.) (图 1b)Oreocharis mairei H. Lév. Phytotaxa. 23:23. 2011;中国植物志69:174 图 145. 1990; Flora of China 18:262. 1998. Tremacron mairei Craib in Not. Bot. Gard. Edinb. 10:218. 1918.
标本:贵州省盘州市,娘娘山湿地公园,附生于潮湿石壁上,海拔1 942 m。2017年7月,杨加文YJW17008(贵州省植物园)。
本种易于区别本属其他种类的特征主要有:叶片卵形,两面密被贴伏长柔毛,上面脉不明显,叶柄较短,长1.0~2.5 cm,聚伞花序2至3回分枝,花冠黄色,花丝微被细柔毛,雌蕊微被柔毛至近无毛。该种曾置于短檐苣苔属Tremacron Craib.,贵州短檐苣苔属只记录有发表于2010年的1个新变种(威宁短檐苣苔Oreocharis pankaiyuae var. weiningense),东川短檐苣苔的发现扩大了该属的分布范围。但有部分学者仍然认为分布在盘州境内的属于新分类群,建议应仔细查阅标本和相关文献,以免给该属的分类造成混乱。
1.3 长圆吊石苣苔(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 D. Don) (图 1c)Lysionotus oblongifolius W.T. Wang in Guihaia 3 (4):263,pl. 2,fig. 1-9. 1983;中国植物志69:533 图 147. 1990; Flora of China 18:388. 1998.
标本:贵州省荔波县黎明关乡,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灰岩林下,海拔750 m。2018年8月,蔡磊,刀志灵,杨加文CL196 (KUN)。照片号:DSC_ 4544。
分布:广西那坡、靖西、龙州[3-5, 8]。贵州省为新记录。本种原记载产于广西西南部石灰岩山地中,此次在贵州南部石灰山地区发现,说明了该种可适应生境范围较广,贵州南部与广西石灰岩区系有着相似性。
本种亚灌木,茎高达1 m,枝条上部与叶柄均密被贴伏锈色短柔毛,花序梗、花梗及萼片外面均被锈色长柔毛,花冠紫红色,外面被短柔毛和腺毛,内面无毛,雄蕊和子房均无毛,花柱疏被腺毛,这些特征可区别于本属其他种。本种的近缘种为多齿吊石苣苔Lysionotus denticulosus W.T. Wang,但是前者近全缘,边缘的小齿退化为腺体(而非叶边缘有多数小牙齿)、花冠内面无毛(而非花冠内面有毛)可与后者区分[4-5, 8]。
1.4 卷瓣半蒴苣苔(半蒴苣苔属Hemiboea Clarke) (图 1d)Hemiboea follicularis C.B. Clarke var. retroflexa Yan Liu & Y.S. Huang Taiwania. 56:240,2011.
标本:贵州省荔波县立化镇,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生于阴湿石灰岩上,海拔725 m。2018年8月,蔡磊,刀志灵,杨加文CL199 (KUN)。
分布:本种原记载分布于广西龙州、环江[4, 7]。贵州省分布新记录。
本种是2011年描述发表的新变种,属于半蒴苣苔属华南半蒴苣苔组[7]。其主要特征为茎4棱、花冠黄绿色带有紫色条纹、内部具半圈毛环、花冠裂片向外反折、退化雄蕊2个、花丝及退化雄蕊长1.0~ 1.2 mm,这些特征可区别于本属的其他种。另外笔者在云南富宁县采集到的该属植物一存疑种,与该种形态很相似,但退化雄蕊为3个、内部具一圈毛环、花丝及退化雄蕊长4.0~5.0 mm、花冠内部上半部分被腺毛而不同,是生境差异造成同种性状差别还是本身就是不同种,仍待进一步研究。
2 讨论此次发现的几种贵州新记录植物均位于贵州与其他省市的交界区域,说明相邻地理区域有着共同的植物区系成分,植物区系类型不应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应多考虑共有山脉及所属地理区域单元。这几种新记录植物,有效补充了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区系的成分,对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植物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报道的4种新记录植物,2种为附生草本植物,2种为附生亚灌木,均生长在石灰岩地区,说明了喀斯特地貌地区植被的奇特性和附生植物的多样性,因此喀斯特地貌的植被及植物的多样性依然值得关注。
[1] |
潘开玉, 刘振宇. 金盏苣苔属一新种[J]. 植物分类学报, 1995, 33(1): 100-102. |
[2] |
MÖLLER M, MIDDLETON D, NISHⅡ K, et al. A new delineation for Oreocharis incorporating an additional ten genera of Chinese Gesneriaceae[J]. Phytotaxa, 2011, 23: 1-36. DOI:10.11646/phytotaxa.23.1 |
[3] |
WU Z Y, RAWEN P H, HONG D Y. Flora of China:Vol.18[M]. Beijing: Science Press, and St. Lou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1998: 265-388.
|
[4] |
许为斌, 郭婧, 盘波, 等.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J]. 广西植物, 2017, 37(10): 1219-1226. DOI:10.11931/guihaia.gxzw201707004 |
[5]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69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533.
|
[6] |
HE S Z, SUN Q W, LI Y C. Tremacron arantiacum var. weiningense (Gesneriaceae) var. nov. from Guizhou, China[J]. Nordic Journal Botany, 2010, 28(2): 199-201. DOI:10.1111/njb.2010.28.issue-2 |
[7] |
HUANG Y S, XU W B, PENG R C, et al. A new variety of Hemiboea (Gesneriaceae) from Limestone Areas in Guangxi, China[J]. Taiwania, 2011, 56(3): 240-243. |
[8] |
王文采. 中国吊石苣苔属校订[J]. 广西植物, 1983, 3(4): 249-284. |
[9] |
蔡磊, 黎明, 周建军, 等. 贵州省新记录植物[J]. 西北植物学报, 2015, 35(9): 1909-1912. |
[10] |
杨焱冰, 魏海燕, 安明态, 等. 贵州省兰科植物新记录[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7, 36(6): 74-76. |
[11] |
陈艳菊, 徐超然, 安云虹, 等. 贵州8种植物的新记录[J]. 种子, 2018, 37(10): 68-70. |
[12] |
李从瑞, 安明态, 姜运力, 等. 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现状与利用研究[J]. 种子, 2014, 33(10): 58-60. |
[13] |
汤生虎, 温放, 李飒, 等. 贵州苦苣苔科植物新种资料(1)[J]. 贵州科学, 2018, 36(1): 24-27. DOI:10.3969/j.issn.1003-6563.2018.01.005 |
[14] |
汤生虎, 温放, 李飒, 等. 贵州苦苣苔科植物新种资料(2)[J]. 贵州科学, 2018, 36(3): 20-23. DOI:10.3969/j.issn.1003-6563.2018.03.006 |